柞水人大“四个三”举措助推主题活动走深走实
今年以来,柞水县人大常委会按照探索有创新、实践有特色、工作有成效的要求,采取“四个三”举措,动员全县五级人大代表立足本职岗位和人大代表岗位主动服务积极参与活动,确保 “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主题活动取得实效。
一、打造三个体系,推进联络站点提质增效
(一)规范硬件体系。按照把人大代表联络站打造成学习之家、履职之所、活动之地、监督之窗的目标要求,制定了《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星级评选工作办法》,对标“五个五”标准,全面推动人大代表联络阵地迭代升级。县人大常委会结合群众需求、交通区位、工作便捷度等,对部分进行了硬件升级,统一设计了柞水人大代表联络站LOGO,成为设施最齐全、功能最完善的工作场所,同时建设22个村(居)级代表联络点,把“民意直通车”开到了群众“家门口”。以产业行业为重点建立了康养产业、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等3个专业代表联络站,将代表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最末端。采取集中观摩、以奖代补等方式,引领全县“站点”规范建设、提档升级。
(二)延伸运行体系。以倾听事、盯住事、解决事为抓手,构建群众诉求收集、办理、反馈闭环,促进代表履职更高效,确保民意反映有回声。一是“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每月人大代表接待日,组织人大代表进站“坐班接诊”,不定期开展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户“主动出诊”活动,保证代表联系群众更紧密、获取信息更广泛、履职活动更丰富。二是“实体站+网上站”同联系。在用好41个实体代表联络站的同时,结合柞水数智人大建设,建成网上代表联络站41个,实时关注网络联络站动态,及时梳理意见建议,让社情民意“线上线下”全面畅通。三是“码上说+马上办”畅通道。推行代表“一人一码”,群众只需“扫一扫”,就能随时找代表,实现群众“码上说”、代表“立马办”,做到24小时代表履职不打烊、在线在岗全天候。同时,利用“代表微信群”,随时收集代表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相关部门,跑出了代表履职“加速度”。四是“强督办+重反馈”见实效。在实现代表联络站全覆盖的基础上,建立了从接待选民、收集问题、分级交办到跟踪督办、结果反馈、满意度测评闭环办理“六步工作法”。对收集到的问题建议,及时梳理研判,按照职责权限进行交办转办,确保代表建议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三)完善履职体系。各镇(街)和行业结合自身实际,做优活动载体,打造“一站一特色一站一品牌”。乾佑街道仁和社区代表联络创新“双联双融五进”活动载体,石镇社区代表联络站坚持“三改三变”工作机制,下梁镇石瓮社区代表联络站创新“345”工作法,小岭镇金米村代表联络站建立党建+人大代表联络站、创新“四注重”模式等,既体现了人大元素,又激发了基层实践“站点”活力。一是联系群众常见面。运用人大代表二维码和代表联络站二维码,实现代表“亮身份”,方便群众找到代表,在此基础上,通过代表家访群众,零距离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征求群众意见。二是聚焦中心惠民生。按照接待日--活动月--主题季--行动年活动模式,聚焦本辖区内群众重大关切,以联络站点为平台、以专题活动为载体,组织代表带着问题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把情况摸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每个联络站每季度集中研究并推动解决1-2件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凝聚力量强治理。积极开展代表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宪法法律法规、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措施,努力为群众答疑解惑,形成凝心聚力助发展、促和谐的良好氛围。积极发挥代表作用,全力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在推进“千万工程”中,发动人大代表采取“随手拍”对建设和美乡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收集、交办、督办落实,有效推动活动纵深开展。
二、创新三种模式,强化基层矛盾纠纷调解
一是打造“六个一”微治理模式。注重发挥代表联络“站点”基层治理“前端触角”作用,紧盯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痛点、难点和薄弱点。在全县代表联络站接待群众时做到“六个一”,即:一张笑脸 、一杯热茶、一份记录、一句安慰、一个反馈、一个满意,与群众谈纠纷、找话题、置梯子、达协议。人大代表借助“六个一”调解工作法,把基层矛盾纠纷产生的怒气、怨气巧妙地化解在人大代表联络站内。
二是构建“人大代表+” 模式。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服务新平台,发挥人大代表在矛盾纠纷调解中的优势。乾佑街道人大创新“人大代表+联络站+网格”,组织辖区人大代表、议政代表下沉到所在网格,主动亮身份、听民声、察民情,解决网格“微实事”、民生“关键事”。杏坪镇人大将人大工作与社会稳定互融互促,创新“人大代表+和事佬”工作法,在群众中形成有话和代表讲、有事找代表帮的良好氛围。红岩寺镇人大实行人大代表“分片包区”工作法,定期到片区了解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并及时进行化解。“人大代表+”模式,有效发挥了人大代表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当好社会情绪“舒缓器”、社会和谐“守护者”作用,拓展了人大代表为民履职空间。
三是建立“信访+法律咨询”模式。县人大常委会除按程序对信访案件进行转办、交办、督办外,每月安排1名副主任和1名机关人大代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人、法律工作者到县信访大厅联合接待信访人。在镇(街)村(居)人大代表联络站设立法律服务工作室,配备法律工作者,与人大代表共同参与接待信访人。通过建立人大代表、法律工作者与信访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好地让问题得到解决。
三、用好三项机制,激发代表干事创业热情
(一)完善能力提升机制。运用“集中学习+场景应用”培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一是外出学与联合学相结合。坚持党组会议、主任会议、常委会会议学习“第一议题”制度,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一制度+四部法+两技能”培训。今年上半年,组织40多名人大代表外出培训学习,提升了履职能力。镇(街)人大代表联络站每月组织一次代表集体学习。二是线上学与一线学相结合。定期在柞水人大网站、公众号、微信群内上传学习资料,供代表自学,让代表“线对线”互动交流沟通。邀请基层代表列席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对重大项目建设、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工作部署进行专项视察调研、执法检查、听取专项报告、满意度测评等实地学习。三是集中学与互助学相结合。召开镇(街)人大主席(主任)座谈会和“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主题活动推进会,交流工作经验。开办“人大讲堂”八期,有效提升了人大代表的业务素质、工作水平和依法履职能力。
(二)健全积分管理机制。制定了《柞水县人大代表履职积分实施办法》,结合柞水数智人大,采用量化评定的办法,把代表出席会议、参加学习培训、参加调研视察、提出议案建议、代表联系选民、为民办实事好事、履职述职活动等方面的履职情况,细化成项、量化分值、分类记分,年底自动生成年度履职积分报告。把代表履职积分作为代表年度考核、连任提名、评选优秀的重要依据,实现人大代表从“要我履职”到“我要履职”的转变。
(三)拓展代表联系机制。建立完善主任会议成员联系镇(街)人大、主任会议成员联系常委会委员、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工作委员会联系专业小组代表、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五联系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群众基础好、依法监督、专业特长的优势,带头遵纪守法、宣传政策法规,坚持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做到学法守法用法。组织代表立足岗位、发挥作用、积极奉献,参与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活动。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参与 “当卫士•见行动”活动,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村建设视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一法一条例一办法》《退役军人保障法》《消防法》《家庭教育促进法》贯彻落实情况执法检查。卫生健康代表联络站进站代表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服务、托育服务专题调研;农业农村代表联络站进站代表开展“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专题调研,让专业人说专业话、做专业事。代表们深入基层,详细了解情况,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建议60多条,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并督促整改落实。
四、开展三项活动,丰富主题活动形式内容
(一)开展人大常委会主任接待代表活动。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进站接待代表100人次,代表们围绕基层社会治理、和美乡村建设、道路交通安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意见建议129条,对于97条镇级层面解决的要求最短时间内落实;对32条需县级层面以上解决的建议,由县人大常委会交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办理。通过接待代表掌握代表反映的问题,实时跟踪督促落实。
(二)开展“代表•局长两长面对面”活动。围绕中心工作,突出“推进基层治理·共建和美乡村”活动主题,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紧紧围绕民生实事、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乡村等重点工作,以及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县“一府两院”31名负责人到人大代表联络站听取代表群众意见建议,了解党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活动开展以来,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63个问题进行解答,现场办理40个,对18个共性问题深入调研、制定解决方案,县人大常委会对朱家湾、老庵寺5个和美乡村建设示范点建设中的复杂问题进行跟踪督办,进一步畅通了国家机关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了听民意、访民情、聚民智、解民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三)开展向代表通报工作活动。为进一步保证代表的知政知情权,组织开展向县人大代表通报县人大常委会和县“一府两院”半年主要工作和重大事项。由人大常委会主任带队,县“一府两院”及部门负责人参与,到镇(街)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开展通报活动。在通报上半年工作情况的同时,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对下半年工作的建议意见。活动开展以来,150多名县人大代表提出意见建议170多条,县人大常委会和县“一府两院”负责人现场进行解释回应,将在今后工作中吸纳落实。(供稿:柞水县人大常委会 王涛)